孩子们在教室里齐声唱响双凤山歌《公民道德歌》,悠扬的旋律中公民道德“声”入人心;“稻田理想园”里震撼上演非遗打铁花表演,火花点亮乡村夜空;革命老兵、道德模范、文明实践带头人、一线工作者同吃国庆面,为祖国庆生……
走进太仓双凤镇,街头巷尾的文明标语处处可见,文明实践活动时时刻刻不停歇,把精神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在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一言一行,文明的种子在这块福地生根发芽。
近年来,双凤镇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因地制宜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持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体,绘就一幅文明福地的绚丽画卷。
处处有阵地
把“精神家园”建在家门口
金秋10月,庆丰村百亩“稻田理想园”里稻浪滚滚,一幅以大地为卷、稻禾为笔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五谷丰登”“我在双凤等你”“福运莲鲤 好运等你”等主题的稻田画跃然田间,田边的“屋顶咖啡”“稻田计划·SPACE”等特色项目,融合旅游、研学等多元业态,吸引无数游客驻足打卡。
这里是火出圈的网红打卡点,也是双凤镇全新的文明地标。双凤镇依托“稻田理想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将农耕文化深度融入文明实践,推出“稻这里 田文明”特色项目,围绕四季主题开展农耕活动40余场,承办“艾香润心田 文明展新颜”“稻田嗨玩季”等市镇大型活动8场。
无形的文明需要有形的载体,才能把看不见的文明理念变成看得见的场景化体验,才能让文明实践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双凤镇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拓展到哪里”的原则,延伸阵地触角,在田间地头、小区广场、工厂车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构建点多面广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截至目前,共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及各类阵地17个。
文明阵地,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需要接地气,更要有生气。双凤镇因地制宜,发掘各个村(社区)的特色资源,结合本地特色,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出发,往群众最常去的地方去,把文明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让文明实践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黄桥村通过老房改造,完成黄桥小栈、沿门泾驿站、桥见斜塘会客厅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建设,精准制定服务清单,开展理论宣讲、文化展演、志愿服务等活动百余场,持续推动服务下沉,年接待群众超2万人次;
勤力村在百亩莲塘旁打造莲塘驿站,创新开展“共享汉服”“乘鲤好运”等特色活动,让村民和游客在子莲园美景中沉浸式体验双凤福地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围绕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组织民俗体验、文艺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双凤社区以“文明楼道”为治理微单元,通过楼栋议事会、创意征集表收集需求,“楼道管家”全程监督,落地“邻里共享架空空间”等10余个特色场景,把楼道从“通行空间”升级为“文明阵地”……
人人齐参与
让文明之花处处开遍
“山歌唱起娄东新风貌,太风尚10条要牢记,红白理事会立规矩,咱老百姓都响应……”每周,徐松明都会定期走进双凤的中小学校、社区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教唱《山歌喜唱娄城新风尚》。这首轻松明快的山歌很快在居民们中间传唱开来,大家把文明新风唱在嘴边、留在心里,在艺术熏陶中,形成精神认同。
被誉为“太仓之根”的双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曾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狮)之乡”“中国羊肉美食之乡”等称号,形成了独特的福地文化。 ?
如何把文化优势资源变成文明发展资源?关键在人。双凤镇因人制宜,将非遗传承、民俗文化与文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整合双凤山歌、龙狮制作技艺等7项特色非遗资源,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转化为文明实践带头人。
在徐松明的带领下,双凤镇创作了《金凤凰飞翔的地方》《丰收喜唱丰收歌》《人杰地灵算维新》等一批倡导移风易俗、孝老爱亲、文明有礼的歌曲。双凤镇还将山歌传唱与未成年人教育结合,融入“七彩夏日”“缤纷冬日”等主题活动中,寓教于乐倡导文明风尚。
龙狮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浩强也将自己的龙狮制作技艺带进了学校,教授龙狮剪裁、设计、拼接、粘连、组装等工艺的同时,向同学们讲述双凤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同学们的爱乡爱国情怀。
文明城市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践行,也需要“带头人”的引领示范。
近年来,双凤镇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培育、选树、学习宣传,加强好人礼遇力度,强化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道德讲堂等活动,让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个镇,让文明之花开遍福地每个角落。
同时,双凤镇不断提升“我家双凤”志愿服务品牌内涵,开展文明培育行动,组建70支志愿者团队、8500余名志愿者,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积极组织志愿活动。
庆丰村组建拾光小分队,全域推进净美城市行动走深走实;凤雅社区培育“雅韵艺术团”等10支自治小组,吸引退休干部、行业能手成为治理骨干;双凤社区由退休老党员带队组成银发志愿队,开展“庭院微宣讲”、环境巡查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时时有活动
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在凤雅社区,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心融合”手账,这是居民们用于记录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移风易俗等信息的“文明档案”,可以根据手账里的积分,兑换学习用品、文创产品以及家电维修、上门理发等各类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双凤镇以辖区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展各类贴近群众的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双凤镇累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665场次。
这里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施策——
针对老年群体,提供慰问陪伴、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贴心服务,如凤雅社区建设的“美味时光”银龄餐厅、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提供助餐服务千余人次、健康服务300余次;
针对未成年人,开设周末公益小课堂与趣味活动等项目,如苏州皇冠公司嵌入式行业性暑托班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困境儿童等群体提供假期服务保障,以及“红色旅程”等各类特色公益课程;
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等精准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暖新厅”,组织快递员、外卖员、网格员等群体参与“慧集联心·海棠暖新”“与新相伴·凤流暖冬”等主题活动。
这里有针对不同时间的灵活安排——
双凤镇实行文明实践“夏令时”模式,机动灵活安排非工作时间、非工作日文明实践阵地开放时间,实践所延后一小时上下班,龙狮馆确保夜间预约开放。各实践站机动开放,活动预约延长至三天前,进一步推动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从“夜太美太文明”文明实践活动到民生夜话,从“夜电影”到“福运莲鲤”仲夏夜游会,百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夜晚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绽放光彩,点亮了福地星空,也点亮了群众的心灯。
“文明是永不褪色的城市符号。”双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挖掘各个村(社区)的特色资源,围绕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不同需求,打造更加完善的文明实践阵地、树立更加有力的榜样示范引领、开展更加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为建设“福地双凤”贡献“文明力量”。(记者 周哲 刘争)